上海市闵行区名由来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敏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

  “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以后在历代松江府和上海县志书中有关闵行的记载逐渐增多,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失实之处。列举如下:

  一、关于“闵行”镇的由来

  历代府、县志中,开始时关于闵行名称来历问题均未涉及,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印的《上海县志》中才称:“闵行镇以姓得名”。此后的一些志书都存此说,但未提供依据。至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上海县续志·古迹·冢墓》中“隐士闵其墓”的释文却出现了如下的记载:“在二十一保一图(民国《上海县志》更正为十六保十八图——笔者),横沥启秀桥北。其,山东人,嘉靖间游学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镇八景之一,曰闵墓蒹葭。乾隆初图册载有户名。”此说遭到闵行镇人黄艺锡的否定,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黄编辑刊印的《闵行诗存·跋》中说:“闵行之名见于张经传,当时误“行”为‘港’,事见嘉庆《上海县志》”。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五月初一日,倭船五十余自吴淞入上海,十九日五更乘潮南下,直抵闵行”。是闵行之名已见嘉靖年记载,《上海县续志》乃称:“‘闵其,山东人,嘉靖间游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盖传文之误矣’”事实上,“闵行”二字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刻印的《松江府志》中就已出现。因此,可以肯定,它与名不见经传,游学来沪,死后葬此的闵其是毫无关系。所谓的闵行镇八景之一的“闵墓兼葭”,在清乾隆年间黄家锟和道光年间李媞二人各自所作的专写闵行的“申江十景”诗中,以及同一部《上海县续志》的《名迹·古迹》“闵行乡(实为闵行镇——笔者)十景”中均未包括此景,说明闵其在闵行的影响并不大。说“闵行镇以此(指闵其姓—一笔者)命名,缺乏依据。当然,这并不否定“闵行镇以姓得名”,但是,它的来龙脉,现无法考证。

  二、闵行镇在横沥东还是西

  近代,闵行镇域已包括横泾(即横沥)东西两岸,但在古代到底位于横泾东抑或西,由于府、县志中记载混乱,使人难以弄清。明弘治《上海志》称:敏行市在十六保。但从明正德《松江府志》和嘉靖《上海县志》开始,就出现了“闵行市在十六保,横沥东”的记载,两者不同。因为,根据历代图经资料,横沥以东为二十一保,横沥以西为十六保,不可能横沥东在十六保。因此,所谓“横沥东”,笔者认为这是二十一保一图的“俗称”,即清嘉庆《上海县志》纂修李林松在“嘉庆《上海县志》凡例”中所称的“土名”。就如同嘉靖《上海县志·物产》(卷一)中“西瓜佳者出黄土桥”一样,此“黄土桥”并非指桥,而是专指十六保十八图。也就是说,当时的闵行已存在于横沥的东、西两岸,即在横沥西的十六保和横沥东的二十一保一图,只是后世志者未发现其矛盾而因循照抄。直至清嘉庆闵行镇人李林松纂的《上海县志》才加以纠正,称:“闵行镇在十六保十八图,……南枕黄浦,横沥贯之……”,但改得也不彻底,在同书的“兵防”篇中仍称:“闵行镇在上海十六保,西为横沥……,”其参与协纂的嘉庆《松江府志》也未作更正。而根据闵行镇在横沥西有元代建造的洞真道院和度门寺;明洪武六年在横沥东二十一保建有黄浦巡检司署和嘉靖前横沥上已有沟通两岸的桥梁,我认为古代的闵行镇市应包括横沥东、西两岸,至少自明正德以后应是如此,但其集市的主体在横沥以西,即十六保,因弘治《上海志》巳提到闵行的黄浦渡在十六保,而此渡口在兵防中很早就是府城松江到柘林、青村、南汇三堡的重要通衢,所传的秦皇驰道就在此处过黄浦江。

各个区名由来: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 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
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 缺地区划入。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 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青浦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南汇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崇明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下面摘录个各区名字由来(超级假。。。)

宝山:宝山区是六十年代从北京九宝山区划归上海的,北京的九宝山少了一宝山,成了八宝山

南汇:福州路(四马路)解放前为妓 女一条街,可你知道吗?南汇当时和福州路齐名,为男妓聚集地,因而得名

男汇:解放后,一切丑恶现象被消灭,男汇也更名为“南汇 ”

金山:金山区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那里拉了堆野屎,纪晓岚不小心一脚踩到,又不能对皇上有所不敬,只好说“ 踩到金山一座 ”因而得名

南市:昔年南汇是有钱女人去的烟花之所。而更有钱的女人,则是到 “ 男市 ” 购买男仆,名为男仆,实为性奴,用现代的说法叫 “包二奶 ”。同南汇一样,解放后更名为南市

黄浦:清朝年间,上海知县为汉人,此人虽为汉人,却始终以满人自居,大兴文字狱,残害忠良,一时间上海腥风血雨。在此情况下,顾炎武的诗“ 蒲黄之辈何其多!所南见此当如何? ” 逐渐流传开来,百姓传送此诗,讥讽当汉奸的知县。诗中蒲黄两字,是指宋朝投降元朝做大官的蒲寿庚和黄万石。后人将黄浦区命名为“ 黄浦”,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当汉奸

长宁:大明长宁长公主微服私访,为一帮反贼所擒,公主机智过人,设计逃脱,无奈逃脱之时过于
惊慌,加上月黑风高,不慎掉入粪坑淹死。后人为纪念这位聪明的长宁长公主,将这个粪坑所在地命名为:长宁区

浦东新区:话说大明长宁长公主掉入粪坑之时,公主不愧是公主,连摔入粪坑的声音都比常人响。据说黄浦江对岸的人都听到 “扑咚” 巨响。次日,惊呆了的百姓奔走相告,见面就结结巴巴地谈论昨晚的“ 扑咚” ┅这就是 “ 扑咚 ”新区的由来

松江:古时一诗人,姓名籍贯已无从考证,但知其一生爱吃松花皮蛋,以到松花江游玩为毕生志愿。某日其长途跋涉,迷路了,来到黄浦江,误认为是松花江,异常激动吐血身亡。后人为纪念这位可爱的诗人,将其抛撒满腔热血的地方命名为松江

杨浦:柳州棺材天下闻名,然上海亦有一在本地出了名的棺材产地,此处杨树密集,所产之杨木棺材,外表光滑,质地细腻,接口致密,深受广口

上海市闵行区名由来》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